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河南教育“热词”抒写新篇章

发布日期:2012-12-14    作者:     来源:     点击:

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河南教育“热词”抒写新篇章

来源:河南日报

一路踏歌行,十载谱华章。

近十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我省教育事业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行,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惠及大众;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校生和招生规模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民办教育发展迅速,8000多所民办学校为教育改革注入无限活力。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教育系统调研时指出“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的教育改革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强化服务、主动融入,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找准抓手、项目带动,着力深化改革,积极促进公平,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一些新风扑面、耳熟能详的教育“热词”,呈现我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

第一篇章——高等教育: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热词NO.1大众化

曾几何时,高等教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幸被大学录取的少数人被称为“天之骄子”。如今,和全国一样,我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1998年扩招以来,全省普通高校由51所增加到120所,在校生人数由14.64万增加到150万。

2011年统计数字显示,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36.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比2006年提高6.33%。在2012年高招季,省内外高校共计在我省录取新生61.1万多人(含对口招生和专升本),总录取率达76%,创历史新高。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让更多中原学子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满足了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紧迫需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热词NO.2质量提升

省委书记卢展工深入高校调研时强调“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等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多着眼高地、多着力高地、多建设高地、多服务高地”,要求高校在自身发展中要注重抓好“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品牌驱动”。

目前,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如何提升高教质量,近年来,我省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优化、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以省部共建为契机,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和2008年,省政府先后与教育部合作共建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同时加强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启动实施《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高校发挥了龙头和示范作用。2009年以来,省政府又先后与国家部(局)共建了6所高校,目前共有8所高校实现省部(局)共建,形成了共建共赢的局面。

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层次和水平。我省高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了8批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我省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今后将重点培养若干个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点建设取得突破,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由2002年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6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由2002年的13个增加到现在的18个。2011年增列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新增数量分别是过去全省总量的3倍和1.8倍;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的两篇论文首次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标志着我省博士研究生培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人才强校”构筑人才高地。从2003年我省高校培养的第一个院士吴养洁到现在,全省高校专职院士达到5人,在豫高校工作的院士(含双聘)总计达11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省“百人计划”10人,省特聘教授143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200人。今年,我省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两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现了“零”的突破。

今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0条政策举措,开启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提升的新征程。根据规划,我省将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启动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十二五”期间,我省要构建一批支撑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热词NO.3协同创新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高校的职能。

近年来,我省高校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河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建的“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实现了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目前,全省高校已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科技活动总投入45.1亿元,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3.4万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重大突破。

记者了解到,我省高校积极参与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合作,已有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从郑州大学“神七”宇航员的出舱头盔面窗到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的诱变改良,从河南大学承担研制的“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到河南师范大学系列核苷开发,从河南科技大学特种航空轴承的研发制造到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的综合开发,高校的科技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伴随着国家“211计划”的启动实施,协同创新成为今后高校科技创新的重头戏,以此密切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校际、国际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加大资源共享,强化产学研合作,切实解决产学研脱节、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根据规划,从今年开始,我省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与国内国际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章——职业教育:

从“低谷徘徊”到“集团化发展”

热词NO.1职教攻坚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省长郭庚茂认为,要解决河南一亿人口的就业压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教育,这当中,最突出的任务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职业教育5年攻坚计划的重大决策:到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9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72万人,初步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就在这一年,河南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协议,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打开了一扇探索之门。

2010年,省政府更是以“一号文件”的形式,直指职业教育,并将职教攻坚各项任务一一细化,分别划定给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个相关部门具体承担。

实施职教攻坚以来,我省职业院校在校生从201万人增长到259万人,增长了29%,在校生人数稳居全国第一。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80%以上,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型、高技能型应用人才160多万人。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新增就业4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5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达1360万人,首次呈现省内转移人数超过省外转移的态势,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扩大了教育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

热词NO.2活力

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我省的职业教育如何迸发新的活力实现长足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突破发展“瓶颈”、激发职教活力的不二之选。

在各地的改革创新、大胆实践中,涌现出政府购买、全民培训的“长葛模式”,多元化投入、股份制办学的“永城模式”,政府引导、民办公助的“西平滑县模式”,引厂入校、校企合作的“河南机电模式”等,让我省的职教发展活力十足。我省职业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河南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于5月8日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三改一抓一构建”的思路发展职业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改革封闭式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积极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增强办学活力;抓好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带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高;构建开放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

热词NO.3校企合作

强化服务、主动融入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深化校企合作,才能让职业教育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吻合,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我省的一些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尝到了甜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提出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能式课程,他们与6个企业分别建立了校企一体型、深度融合型、紧密合作型的关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的“海尔班”、“郑州日产(汽车)班”等一批冠名班成为校企合开的“就业直通车”。校企深度融合,不仅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且有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现在,对于不少河南职业学校来说,校企不仅是合作,而且成为彼此难分的一体。目前,河南已组建了60个职教集团,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及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054家,推进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为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河南省政府专门下发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办法》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强调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行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指导作用。从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统筹经费、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协调、适当政策倾斜、激励奖励办法等都提出了要求,必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第三篇章——基础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热词NO.1免费义务教育

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感受到的最温暖的教育实惠。

我省从2004年秋季开始,对部分农村学生进行“两免一补”,之后逐步扩大资助范围。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享受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政策,同时,继续对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就在2007年12月,河南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省小学、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94%和98.79%,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两基”目标的实现,在河南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至此,河南省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教育时代。“免费”,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上学梦。

热词NO.2学前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省学前教育不断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入园难”等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省抓住国家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历史机遇,在加快发展、加快普及上用劲着力,大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我省筹备召开了学前教育工作暨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编制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发展规划,签订了学前教育目标责任书,制定了幼儿园办园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了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实施了教育部、财政部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四大类七个项目的重大工程。仅2011年,我省就争取中央财政8.7亿元的资金投入,占全国资金总量的十分之一强,中央财政连同省市县配套资金共投入20多亿元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力度、速度和规模历史空前。

到2011年底,全省各类幼儿园发展到10304所,比2007年底增加5445所,增长112%;在园幼儿282.21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了122.87万人,增长了77%;园长和专任教师10.57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了5.49万人,增加了108%。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0.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5%。“入园难”问题得以缓解。

热词NO.3均衡发展

没有均衡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公平,农村师生流失严重、城市“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主要源自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后,我省及时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转到推进均衡发展上来。

5年来,按照“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为抓手,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

“现在我省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从‘要上学’‘有学上’逐步转到‘上好学’阶段。我们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10月15日,在河南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上,副省长徐济超这样概括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所处的阶段特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布局学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形成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常态机制;三是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据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介绍,今年年底我省将有40个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15年累计100个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到2020年全省158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基本均衡。

上一条: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下一条:十八大报告解读: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返回顶部